在去年年中從 50D 換成 5D2 後,我就一直打算整理

跳上全片幅的心得,但照慣例就是不斷的延宕,一拖再拖。

剛好近日 ptt 上有人發表了類似的問題,並且適逢我剛考完期末考,

於是乎,就來寫寫這半年來在拍攝上的轉變。

 

當初會打算購入 5d2 的主要原因就是 iso,50D 大概過了 iso1600

就會有明顯的雜訊,還有傳說中的暗部橫紋,老實說平常拍攝還好,

當遇到了婚攝這樣較為嚴苛的環境,還是會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

 

於是一方面為了 case 的需求,一方面為了滿足自己的升級感,

毅然決然地就換上了全片幅的入門機 - Canon 5D mark II

 

這半年來,雖然還是會使用到 50D(婚攝雙機操作、平常就搭 55-250

隨身街拍用),但大多數的拍攝都換成 5d2 來操作。接著,就一些我原本

認為具有優勢的部分來介紹與討論:

 

1. 高 iso 可用度,會很大膽的轉到 iso3200 左右,甚至在更高一些,

    對於夜間的拍攝,其實有更大的方便性。

    但實際上,除了婚禮攝影,和狠偶爾的街拍,我大約 80% 的攝影題材

    會上腳架或搭配閃燈(建築、風景、微距、strobist 人像),所以

    當沒有婚攝時,比起在夜間開高 iso,我不如使用閃燈或者世上腳架,

    即便在高 iso 有很好的表現,在拍攝風景時我想大家還是寧願上腳架

    (更何況還要搖黑卡或 HDR)

 

2. 更淺的景深,利用散景將背景糊化,以達到突顯主題的做法人人皆知,

    許多人追求的就是更大的光圈以及更淺的景深。不過仔細想想,

    以我拍攝的題材,足夠的景深,光圈必須不斷縮小的時間,其實遠大過

    以大光圈拍攝的時間,總不能建築一半是清楚,一半是模糊的吧 XD

    以旅遊拍攝也是,由於我不太拍 MD 人像,我頂多幫人拍攝旅行的紀錄,

    多半會盡量把景物納進來,而不是排除掉後面的背景。  

 

3. 全幅的立體感,在上全幅前也聽過很多講法,許多人會在文章中提到

    全片幅在拍攝時,能夠讓影像更具有立體感,尤其像我很喜歡

    拍一些風景建築,甚至熱愛使用 HDR 的技術,說實在話,全幅造成的效果

    有限,舉個例來說,下面兩張照片

 

[sky] typhoon has coming!

 

[scenery] division of sky

 

    真要說差別我也覺得還好,至於想知道各自是什麼相機拍攝的,可以點進去就會有答案,

    在這邊就賣個關子。

 

4. 廣角端的解放,說真的,我沒有全幅的超廣角鏡,最廣的鏡頭是 24mm,所以也談不上解放

    不解放,倒是我的 50D 可以搭配 T116 反而更廣。

 

講了這麼多,問我會不會後悔?其實也不會,但許多優點是我在使用了 5d2 後才發現的,

例如高像素,一來可以輸出更大的圖,二來當我需要裁切的時候,有更多的操作空間。

同樣的畫質也是,當我開始意識到我必須出更大的圖,也的的確確的感受到 APS-c 與

FF 之間的差距,就像 135 與 120 之間也是有不可跨越之壁一樣。但,是不是每個人都

有這樣的需求?我想只有使用者自己才知道。

 

我認為在有預算的前提下,FF 的確是很好的選擇(除了打鳥、運動等需要高速連拍長焦之外),

但假設如果需要出光器材換成 FF+一顆鏡頭,我想就應該要好好考慮一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oldo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