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年中從 50D 換成 5D2 後,我就一直打算整理
跳上全片幅的心得,但照慣例就是不斷的延宕,一拖再拖。
剛好近日 ptt 上有人發表了類似的問題,並且適逢我剛考完期末考,
於是乎,就來寫寫這半年來在拍攝上的轉變。
當初會打算購入 5d2 的主要原因就是 iso,50D 大概過了 iso1600
就會有明顯的雜訊,還有傳說中的暗部橫紋,老實說平常拍攝還好,
當遇到了婚攝這樣較為嚴苛的環境,還是會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
於是一方面為了 case 的需求,一方面為了滿足自己的升級感,
毅然決然地就換上了全片幅的入門機 - Canon 5D mark II
這半年來,雖然還是會使用到 50D(婚攝雙機操作、平常就搭 55-250
隨身街拍用),但大多數的拍攝都換成 5d2 來操作。接著,就一些我原本
認為具有優勢的部分來介紹與討論:
1. 高 iso 可用度,會很大膽的轉到 iso3200 左右,甚至在更高一些,
對於夜間的拍攝,其實有更大的方便性。
但實際上,除了婚禮攝影,和狠偶爾的街拍,我大約 80% 的攝影題材
會上腳架或搭配閃燈(建築、風景、微距、strobist 人像),所以
當沒有婚攝時,比起在夜間開高 iso,我不如使用閃燈或者世上腳架,
即便在高 iso 有很好的表現,在拍攝風景時我想大家還是寧願上腳架
(更何況還要搖黑卡或 HDR)
2. 更淺的景深,利用散景將背景糊化,以達到突顯主題的做法人人皆知,
許多人追求的就是更大的光圈以及更淺的景深。不過仔細想想,
以我拍攝的題材,足夠的景深,光圈必須不斷縮小的時間,其實遠大過
以大光圈拍攝的時間,總不能建築一半是清楚,一半是模糊的吧 XD
以旅遊拍攝也是,由於我不太拍 MD 人像,我頂多幫人拍攝旅行的紀錄,
多半會盡量把景物納進來,而不是排除掉後面的背景。
3. 全幅的立體感,在上全幅前也聽過很多講法,許多人會在文章中提到
全片幅在拍攝時,能夠讓影像更具有立體感,尤其像我很喜歡
拍一些風景建築,甚至熱愛使用 HDR 的技術,說實在話,全幅造成的效果
有限,舉個例來說,下面兩張照片
真要說差別我也覺得還好,至於想知道各自是什麼相機拍攝的,可以點進去就會有答案,
在這邊就賣個關子。
4. 廣角端的解放,說真的,我沒有全幅的超廣角鏡,最廣的鏡頭是 24mm,所以也談不上解放
不解放,倒是我的 50D 可以搭配 T116 反而更廣。
講了這麼多,問我會不會後悔?其實也不會,但許多優點是我在使用了 5d2 後才發現的,
例如高像素,一來可以輸出更大的圖,二來當我需要裁切的時候,有更多的操作空間。
同樣的畫質也是,當我開始意識到我必須出更大的圖,也的的確確的感受到 APS-c 與
FF 之間的差距,就像 135 與 120 之間也是有不可跨越之壁一樣。但,是不是每個人都
有這樣的需求?我想只有使用者自己才知道。
我認為在有預算的前提下,FF 的確是很好的選擇(除了打鳥、運動等需要高速連拍長焦之外),
但假設如果需要出光器材換成 FF+一顆鏡頭,我想就應該要好好考慮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