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湊巧知道簡單生活節的陸君萍弄了一個 street voice 的網站,
讓已經遠離獨立樂團有段時間的我,又再次聽到了許多有意思的新樂團。
現在回頭看,發現自己曾經站在獨立樂團(或者當時用地下樂團來稱呼)正要
起步的那段時間,而那時候我還好年輕。
從 1997 角頭音樂推出的ㄞ國歌曲開始,ㄞ國歌曲有什麼了不起?
裡面收錄了第一次進錄音室的五月天代表作 - 尬車,收錄了
夾子電動大樂隊的爬到屋頂上哭夭,收錄了四分衛、蕭煌奇這些現在已經廣為人知的音樂人。
更不用說幾年之後的少年ㄞ國,更是有當時我很喜歡的八十八顆芭樂籽、強辯
、Echo、蘇打綠跟旺福。
那個全台北只有一家 live house 的年代,甚至那時候沒有 "live house"這個名詞,
滿十八歲後第一次聽的團還是當時正在擴編爵士樂手的糯米糰呢!
大概在兩千年左右,突然出現了許多現在有非常好發展的樂團,例如 Tizzy Bac,
在水晶唱片還在的那個時候,我手邊還有收錄了他們歌曲的"崩代紀事貳",
但他們也是拖到了拿到第三屆海洋音樂大賞後,才發行了"什麼事都叫我分心"。
兩千年後蹦出來的 Echo,在第一張專輯"感官駕馭" 於地社首賣後,我就一直 follow 至今,
很意外的我後來才發現他是水晶唱片推出,而在感官駕馭後,水晶也走入了歷史。
而演進到"少年的最後旅行"之後,沉寂了好多年才推出"巴士底之日",他們歌曲
蘊含那種綿密而又如漣漪般暈開的情緒,讓我的心仍留在少年的最後旅行裡的"ok?"
96 年成軍,在 01 年發行"愛的鼓勵"後因為大麻、阿熾入伍而暫時解散的 1976,一直到
03過完之際,重新以"Late Summer of 1976 不插電現場實況"拉回所有人的記憶,該張專輯
也是當時現場演唱專輯中我最喜愛的一張。
這幾年來,看著夾子與旺福的編制不斷改變,似乎要散了,卻又不斷的尋找變革點。然後經歷了
糯米糰解散,自然捲解散,以及參與了阿弟仔最後的一次現場表演。
2000 年金曲獎最佳男演唱人 - 陳建年
2001 年金曲獎最佳男演唱人 - 阿弟仔
從這兩年開始,打破了過去由前任男歌手頒給後任男歌手的慣例,
那幾年真是幸福,我只能這麼說。
02 年的"平衡",是一個讓人以為是起點的終點。
大抵在 04~05 年之後,地下樂團轉型成了獨立樂團, 那是個唱片業崩盤,
而音樂人紛紛轉向現場演唱的時間點,從此,再也擠不進海洋音樂祭。
擠爆台北小巨蛋的蘇打綠,當時連女巫店都塞不滿,晚到的我還能坐在青峰的正前方。
葛洛力剛紅的那年,打著葛洛力乾弟名號的盧廣仲,在網路上一點人氣都沒有。
靠著大眾唱片小小的"另類"區、小白兔、誠品才找的到的 CD,就這麼聽也聽掉了整個大學生涯,
現在相對於過去真的方便太多,樂手都會選擇將歌曲上網,以及 youtube 找的到的現場錄影,
也讓很多當年很難聽到的東西,現在變得唾手可得。
去了野台,去了屋頂,也經過華山歇業,晚上警察會衝進來臨檢,
還要護住口袋防止有人把藥趁亂塞在你口袋的那些日子,在 09 年我聽完最後一次 Echo 在 The Wall 的
英搖之夜後,我就再也沒有踏入 live house 了。
陸君萍說過一句讓我映像很深刻的話,大意是其實我們當年這些追逐著地下樂團的年輕人,也不過就是為了
獲得"與其他人不同"的優越感罷了。
雖然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這樣,不過在論壇上英搖迷普遍都是比較被討厭的也是事實。
但這也沒有什麼不對,透過音樂的喜好來尋找同類,或者是塑造自己的形象,
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好。
也許當時的我會爭辯什麼。
但無論如何,無論我的出發點是什麼,雖然我沒有爭取到任何的優越感,但的確度過了一段很美好的時光。
這次注意到 street vioce 也是偶然,不過在裡面又找到了一點點當時的記憶,
也許我再也沒有辦法熱血的在台底下又叫又跳,也許在這個夜晚我已經不那麼年輕了,
但很慶幸現在新一代的樂團有這麼好的資源,有這樣的空間,能夠將自己的作品上傳,
將自己推向世界。
大學時代還曾經收過樂團寄來的 demo 作品,只因為我曾在他們網誌上留言 "很棒,加油"
接著他們就會定期傳 demo 讓我聽。
相對於那個很難行銷自己的年代,有時候想想,現在真的比當時幸運許多吧
也希望台灣的樂團們能夠與永遠的熱血下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