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眼,也就是 "fisheye" 這個字源於 1906 年由Robert W. Wood 在研究魚的眼睛時提出,
Robert W. Wood 是位在WW1前著名的物理學家,對後來 UV 光的發展有許多貢獻,但跟今天的開箱無關。
而魚眼鏡頭最初發展並且被使用是在 1920 年代,多用於大氣與天文的觀察(直到現在仍是),
由於超過 180 度的視角可以包下整個天空,非常方便。
撇開有點距離的歷史不管,目前常見的魚眼鏡頭大致上分成兩種
1. 全周/圓形 魚眼 (Circular),畫面上會有成像圈,例如下圖
2. 對角線魚眼(Diagonal),不同於圓形魚眼會有成像圈,比較類似一般的廣角鏡,整個畫面都會有影像
而目前市面上比較常看到的魚眼,全周的魚眼例如 Sigma 的 8mm f3.5、Sigma 4.5mm f2.8
而對角線的魚眼較多,常見到的如 tokina 的 10-17mm f3.5-5.6、Sigma 10mm f2.8、
Nikon 10.5mm f2.8、canon15mm f2.8。
因為我拍的題材很多,會注意到魚眼似乎也是合理的事情,雖然身邊的人多半都勸我不要買,
"買了用幾次就膩了""實用性太低""變型那麼嚴重好用嗎?"之類的,
其實這些都非常的實際,也是造成我一直沒有下手的原因。
但事實上我非常著迷魚眼在拍攝建築物或室內空間所營造的效果,當然,對於商業攝影來說,
魚眼似乎很不恰當,但也不可諱言,在國外的確許多建築/室內空間攝影大師在使用魚眼拍攝案子。
我最一開始是打算買 canon 的 15mm f2.8 魚眼,一來是我覺得我只用的到對角線的部分,
二來是我很喜歡的室內攝影師 Jean claude berens 也是使用 15mm 這顆鏡頭,
依據 donfer 的名言:"偶像用什麼器材,跟著用就對了",我一度也想就買 15mm 這顆鏡頭就好,
但畢竟是老鏡,其實也沒那麼好找,巧遇了幾顆二手,但都有點狀況。
但其實我還是很喜歡那顆鏡頭,對 15mm 魚眼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看這篇兩家 15 魚眼的對決
曾經也想過 Tokina 的 10-17mm 魚眼,關於這顆鏡頭可以看 Wisely 的文章
但還好當初就設想自己會上全幅,所以遲遲沒入手,後來事實也證明,
當時要是買了現在就在忙脫手吧....這顆可惜只能用在 APS 上,不然應該也是許多人的首選
需要的器材太多,魚眼似乎總不是那麼必要,為了過乾癮,其實我也買過 lens baby 的 fisheye 套筒
拍起來的效果大概像下圖,如果用全幅的話成像圈會更明顯
(於aps機身)
但...不能自動對焦同時必須拆鏡才能換光圈,除非有時間慢慢拍,
不然方便性還是打了太多折扣(雖然又輕又小)
很自然的,就想說乾脆等等看 8-15mm 吧
於是就這樣一天天看著網路上的售價,被我碰到了前一陣子的 canon 鏡頭大降價
這顆鏡頭的價格一口氣從 4xxxx 摔到了 3xxxx,我就這樣購入了 canon 8-15mm f4 fisheye lens
這顆就是號稱可以在 圓形 <--> 對角線 兩種模式之間切換的魚眼,
另外這個鏡頭藏有許多巧妙的設計,在這邊簡單介紹一下~
首先是鏡頭蓋的部分,其實裡面藏有一個遮光罩,可以按下兩旁的壓扭分開
但當使用全片幅機種時,會把遮光罩拍進去,所以至今我仍然沒有使用過遮光罩(遠目)
如果使用 APS 片幅則在對角線狀態下沒有這個問題
變焦的程度是從 8 -> 15mm
以全片幅來說,只有在 15mm 的狀態下是對角線魚眼,以下都會有成像圈
他很貼心的在變焦環旁邊有標示 "H", "C"
分別代表使用 APS-H 機身,以及使用 APS-C 機身時,達到 180 度視角的焦段
(其實就是約 12mm 以及約 10mm)
雖然光圈只有 f4,但在這麼廣角的情況下,其實也算夠了,
室內稍微拉一下 iso,快門速維持在 1/30 左右拍攝就很足夠了
鏡面的部分是浮突的,雖然沒有 TSE17mm 那麼誇張,但當然也是無法在前面裝任何濾鏡,
不過看網路上的文章似乎都對這顆鏡頭的鍍膜抱持的很高的評價,事實上的確在面對耀光的表現真的挺好,
至於保護的效果如何,可能還是要繼續用下去才知道......
兩張都是直接對著太陽拍,可以看到其實抗耀光的效果真的不錯!
由於鏡前無法裝設濾鏡,所以鏡尾有設計安裝濾片的位置
但...我還真不知道這濾片要去哪裡買......
其他關於這顆鏡頭外觀跟特色介紹,也可以參考 01 上吉姆林的試用分享
或者是 DCfever 上的文章"一魚兩食"
照慣例要放一下 photozone 的測試,可以發現他的中央畫質非常不錯,
而周圍一如預期的掉的很快,但對魚眼來說,我相信這是合理的,
事實上的確可以看出畫質的衰退,但也是在很邊緣的地方,使用上是沒有不方便的。
回到魚眼本身,時常會聽到有人說"魚眼就像是兩面刃..."
我自己的解讀是,雖然魚眼可以給你非常寬視角,但急速變形的邊緣,如果沒有小心控制,
就會變成非常刻意的照片。
由於一開始打定主意就是拿來主拍建築,鏡頭到手後,就立刻到先前預想過的一些點拍攝
將原本就是彎道的高架橋更加的扭曲並且延伸,我只能說剛拍下這張時
心中充滿著感動,以及"我怎麼不早點買"的怨念
由於自己平時就很喜歡使用超廣角端拍攝,大致上不會太難適應,
其實我一直覺得魚眼在台灣,尤其台北很難施展,主要的問題在於
透過魚眼的變形,將原本對立的曲線與直線,硬是融合在一起
雖然非常的歪斜,但我很喜歡這種放射狀線條的平衡感
小巨蛋我已經拍攝過不少次,但這個角度一直沒辦法拍到滿意的成果,這次終於用魚眼
把過去想要納入的東西都一併吃進來了
雖然說魚眼就是要它的變形,但其實水平抓好,也是可以拍出比較像單純超廣角的照片
魚眼有趣的地方就是,只要稍微改變仰/俯角的角度,就可以讓畫面變形的程度有劇烈的改變,
例如跟這張在同一個位置,同樣是 15mm 端,但是用俯角拍攝,就可以做出下面這種感覺
喔...我好高
我要說的是非常有趣!
再來就是建築體的拍攝,當然會變形,但是因為視角夠廣,可以除了主體的建築物外,
一併把環境的感覺都帶進去
同時能夠大大的放大環境,像這是在 228 公園中間的小水池,其實並不大,但拍起來超大 XD
信義誠品的夜景,同時可以把 W hotel 的牆面,以及附近的人行道一併帶入!
除了橫幅,拍攝直幅的照片也可以創造很好的延伸感
但就像一般的廣角鏡,魚眼在遠方景物縮小上,比起一般的廣角鏡更快速,
所以前景與遠景的尺寸拿捏更難,像這張我原本發現了遠方的 101,
但實際上拍起來,根本就無法看到 XD
另外一個拍攝重點就是室內,在不考慮變形的問題下,這樣的焦段拍攝較小的室內空間,
真的能營造出非常有趣的感覺,可惜最近拍攝比較多室內都屬於私人空間,
無法在這裡分享
但真的也是很有趣!
尤其是將兩個房間連結的畫面,之前都必須要靠接圖,現在則是一鏡 ok
但我還是要說,這是在不考慮變形的前提下啦...
同樣的在拍攝街道也是,寬廣的視角讓我找到了許多不一樣的構圖
拍下了很多張很喜歡的照片,而且是過去很難會想到的角度!
例如這張入夜的台北,同時可以拉到橋下的車軌,人行天橋上走動的人們,高架橋、夕陽餘暉
把整個市民大道、火車站的一角、承德路之間複雜的關係一口氣呈現
眼淚都要流下來了(感動個什麼勁阿...)
當然,既然都買了 8-15mm 魚眼,也是要拍一些全周的畫面,雖然我自己比較用不順手,
不過其實全周可以拿來做"偽宙玉"照,其實也是不錯,只要把黑色的背景換掉就好了,
如果不知道宙玉,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但無論如何,一口氣拍下 360 的夕陽還是很爽的 (y)
很多風景,如果不是這樣拍攝,還真的看不到
最後,善用魚眼的變形,就能夠拍出一些不同於以往感覺的影像
很多人說魚眼很難拍人像,要盡量把人放在中間,距離遠一點,水平抓好,才不會變的很奇怪,
但反過來,善用魚眼的變形,才能拍出跟平常不一樣的東西
人物扭曲是必然的,但就端看你想要呈現什麼感覺的影像
會讓人覺得詭異,還是會會心一笑,可能就差在那一點點的角度問題
關於更多這顆魚眼的作品,也可以去 flickr 的社群看看
我自己的魚眼的作品也會持續更新在我的 canon 8-15mm fisheye 相簿,
有空可以過來逛逛 :)
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加我臉書,一起討論 :D